近日,湖北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利用学校食堂开办共享厨房的消息在微博热搜页面发布,引发网友热议。据悉,每次使用共享厨房,都要收取10元的费用。为保证学生用餐安全,食材均由学校食堂严格把关。网友说终于不用“担心”了,偷偷在宿舍煮火锅。

事实上,在共享经济热起来之前,共享经济的一种形式——共享厨房就悄然诞生了。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认可共享厨房的概念。直到今年8月,共享厨房进入校园,这一概念逐渐普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从私厨共享到触达高校,共享厨房形式多样

早在2013年,共享厨房模式就出现了。最初,这个行业涉及到一个连接家庭厨房和城市白领的餐饮O2O共享平台,旨在让吃腻了小餐馆的城市白领尝到家的味道。同时,在家退休的阿姨们可以通过给这些城市白领做饭赚点外快。当时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

比如“妈妈的菜”“亚米厨房”“蹭饭”等平台业务都涉及家庭共享厨房,都经历过辉煌的商业时刻。数据显示,“妈妈的菜”在2014年底获得数百万元融资,此外,“亚米厨房”在2015年初获得IDG天使轮融资,“蹭饭”也获得近千万元天使融资,可见其实力不容小觑。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国内私人厨房共享平台已有十余家,普遍受到资本青睐。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平台聘请的阿姨们能供应的菜品有限,菜品质量也不统一,平台的流量有限,使得正在探索盈利模式的私厨共享平台难以实现盈利目标。同时,不清晰的盈利模式造成平台生命的脆弱性。很多私厨共享平台都存在成本高、客户价格低、利润低的问题。因此,一旦资金链断裂,平台就很容易死亡。据了解,“妈妈的美食”于2015年8月宣布暂停运营,2016年2月又一类似平台“妈妈味道”突然被淘汰。直到今年2月,曾经风靡一时的私人厨房分享平台上只剩下两名幸存者。

共享厨房的另一种形式是为快速崛起的餐饮外卖平台提供场地和运营服务,类似于企业孵化器的共享厨房。这种共享厨房依托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务区的租赁场地,分为独立的厨房摊位,出租给外卖商家盈利。同时,平台还提供运营管理、品牌建设、数据分析等一系列配套服务。

据悉,目前国内已有熊猫星厨、隐藏美食季、Diner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此类平台。这些都有很好的潜力。这种厨房共享的模式可以为商家简化开店流程,降低开店的运营成本,提高外卖员取餐配送的效率,具有可重复性。同时,设备完善的共享厨房也能降低进入行业的壁垒。截至今年5月,隐藏食品在南京聚集了30多个外卖品牌,熊猫星厨在北京开设了18家门店,在B端市场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除了以上两种模式,共享厨房还有一种服务大学生的形式。学生只要提前在微信官方账号的共享厨房后台留言,每人支付10元使用费,就可以用共享厨房用自己的食材过“厨房瘾”。据悉,虽然这所高中的共享食堂是针对这所学校的,但也有其他学校的学生早早来到这里尝试,尤其是网络曝光后,热度逐渐上升,这种新型的厨房租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进军校园打破常规,共享厨房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

众所周知,考虑到学校宿舍用电安全,我国大部分高校宿舍明确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电饭煲、电磁炉等大功率“非法电器”,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在宿舍做饭。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学校食堂或者靠外卖解决吃饭问题,基本上吃不到自己的饭。但是湖北大学的共享厨房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好处。

一方面,共享厨房为小班同学聚会提供了新的场所。众所周知,一般学生都会想到在聚会场合共用厨房,比如在家乡或宿舍聚会、生日聚会等。这种新的聚集方式不仅增强了群体之间的凝聚力,也是不同地区学生之间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另一方面,共享厨房成为了学生锻炼厨艺的平台。大学生动手做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离家在外的自我生存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互相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据了解,开业初期的高校共享厨房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客流量不多,但一经网络走红之后客流量有明显增长,此种厨房共享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平时在学校接触不到的厨艺锻炼平台,学生从中既能体验到分享美食的快乐和传递友情,如果能实现长久运营下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福音。

刚火没多久,便暴露利益链条的薄弱

虽说目前这一共享厨房的形式受到学生和网友的一致好评,但是由于还没有足够成熟的生存土壤,共享厨房并没有给创业者带来有效的经济收益。据新闻报道,湖北大学出现的共享厨房现在还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前期投资购买的烤箱、冰箱以及宣传费用等花销大概一两万左右,短期内收回成本还是有点困难。这种亏本经营的状态,也暴露了其不可忽视的经营弱点。

其一,缺乏利益链条,资金积累环节太过于薄弱。无疑,共享厨房在筹备过程中的所有厨房用品都需要花钱,这里面的开销成本已是不低,并且当前仅靠收取租赁费用获得报酬的方式,不仅让资金的积累环节显得太过于薄弱,而且其产生的利益链条也显得过于单调,这样一来,如果一直坚持当前单调的收费模式,那么其亏本经营的状态将会持续很长时间,经营者也难以实现收益的目的。

其二,用户黏性不易建立。可以预见,学生使用共享厨房的目的更多在于小型的聚会,一般情况下个人不会为了一顿饭去租用共享厨房,单从学生群体的角度来看,一个固定的群体使用共享厨房的频率不会太高,一个交叉多个群体的学生也不可能经常性“光顾”共享厨房,因此用户黏性很难建立起来。

其三,厨房配置较为单一,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众所周知,不同种类的美食所需要的厨具等类型要求不一致,而共享厨房由于空间大小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备齐所有的厨房用具。而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品种,因此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其四,较为依赖学校的支持。须知,共享厨房之所以能在校内顺利开展业务,这期间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由于高校共享厨房难以控制的因素太多,尤其是在卫生安全的把控上,共用的油、米、酱油、盐等,使用、存放都存在卫生隐患,厨具使用后清洁、消毒是否到位……等等这些环节如果哪一环出了问题,对学生以及校方都不利,因此学校的支持对于共享厨房的建立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如果失去了学校的支持,要想在校外开设一个共享厨房,场地的选择和租金都是不小的难题,加上建设资金和厨房用具的配备,无疑是一笔更大的投资。

综上所述,初生的高校共享厨房自身发展还受着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以上因素都是制约共享厨房的推广和发展的关键点,要想实现持续发展,高校共享厨房还需从自身角度出发寻找利益链条,延长其生命线。

资金回收过程缓慢,延伸利益链条成持续经营关键

前面提到,高校共享厨房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做饭的场所,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创业行为,为同学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能实现获取利益的目标。但同时,如果剥掉了情怀的外衣,其剩下的只是单薄的利益来源,链条过于薄弱,资金积累过程过于缓慢,与服务于外卖平台的共享厨房盈利模式进行对比就显得更加单薄了。因此要想实现长期的盈利目标,就要延伸其利益链条。

首先,因为其属于全国首例高校共享厨房平台,品牌效应较容易建立起来,但正因为是首例,因此难以找到借鉴的模式,此时借助借鉴前面提到的家庭私厨“统一采购、统一配置、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的运营模式,助推食品安全上一新台阶,这样不仅降低了食物成本,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最关键的是节约了学生的购买食材的时间。

其次,通过购入大量食材、调料等,省去用户准备这些用品的麻烦。前面提到,学生使用共享厨房的食材是自己采购的,那么如果共享厨房为其备好了这些,减去消费者购买食材的麻烦,既方便了用户,还能使经营者增加收益。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食物可以聚集人类的核心凝聚力,尤其是在中国,饮食文化的互相传递,是宣扬,是传承。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新创造的,抑或是新旧融合的饮食习惯,它们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乡土记忆中,并将长期流传下去。共享厨房正好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传承者的角色,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产生交流,是增进学生之间情谊的中介。虽然其现在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环节都过于薄弱,产业链条还未建立起来,后期的收益和推广将会是怎样,相信不久后就能知晓答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